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校友園地 > 校友之聲 > 正文

李天民教授百年紀念

作者: | 發布日期:2019-04-17| 浏覽次數:

中央财政金融學院1991級研究生 華海波

李天民教授是我國管理會計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的導師。2019年,是李天民教授的百年紀念,同時也是中央财經大學成立70周年,作為曾經的弟子,特撰此文。

一、生平

李天民先生1919年出生于揚州的鹽商世家,1936年畢業于揚州中學,考入國立交通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現在的北京交通大學),盧溝橋事變後休學一年,1938年轉入上海複旦大學經濟系就讀,1941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得全校唯一的最高榮譽獎——“謝晉元獎”,獲得獎金200大洋。旋即李天民先生入銀行工作,期間由其堂兄李鴻壽教授介紹,到立信會計學校夜校兼課,講授《會計學》這門課,頗受學生歡迎。兩年後李天民先生從銀行辭職,先後在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東吳大學商學院、聖約翰大學經濟系任教。1947年,28歲的李天民先生已經是上海第一牛校——聖約翰大學的副教授。

1952年,華東地區的多所高校的财經類專業合并組建了上海财經學院,李天民先生擔任上海财經學院的審計教研室主任,1956年調往河南鄭州糧食學校,1965年調往江蘇連雲港,擔任某中學高中英語教師。在上海财院工作期間,李天民先生撰寫并出版了《銀行會計》、《審計學》兩部教科書。

1979年,由時任财政部會計處處長的楊紀琬教授推薦,李天民先生調任中央财政金融學院任教,組建并擔任外國會計教研室主任。1981年出版了國内第一部《管理會計》教材,1985年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講授《管理會計》,影響廣泛,并率先在國内為研究生講授《管理會計研究》,1994年出版了國内第一部《管理會計研究》教材。期間,擔任了中央财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天民先生治學嚴謹,在職稱評定工作中公正嚴明,堅持學術要求,學校至今還流傳着很多故事和佳話。1992年李天民先生退休,其後不久又被返聘。2007年李天民先生仙逝,享年88歲。

二、與管理會計的淵源

1980年初,在一次外事活動中,李天民先生從外賓攜帶的外文期刊封底上的倫敦書展廣告中偶然發現了《management accounting》的書名,大為疑惑,旋即騎車到中國人民大學找趙玉珉教授求教。趙玉珉教授是1960年代中國會計界的"四大翰林"之一(另外三個是上财的婁爾行、上海社科院的徐政旦、廈門大學葛家澍),也是李天民先生的好友。

趙玉珉教授告訴李天民先生: 這是《管理會計》教材,這門學科國内尚是空白,沒有一個活人教過這門課,隻有已經逝世的中國人民大學财政系原系主任趙錫禹教授在1960年給人民大學會計專業研究生講授《資本主義會計專題研究》中有幾章是管理會計的内容,趙錫禹先生的講稿是用英文寫的,他當年的學生王俊生正在翻譯整理,準備出版。

趙錫禹教授曾是輔仁大學經濟系主任,民國時期,中國會計學界有"南潘北趙"、"南安北趙"之稱,“南潘”是指上海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潘序倫先生,“南安”是指同時擔任上海五所大學會計系(經濟系)主任的安紹芸先生,“北趙”隻有一個,就是趙錫禹先生。

1980年10月,财政部撥專款從國外購入一批英文版的會計教科書如《财務會計》、《審計》、《管理會計》等,分發給直屬的五大院校。中央财經學院外國會計教研室的各位老師分頭工作,編著新教材,李翠芬老師編著了《西方财務會計》(西南财經大學出版社)一書,李天民老師的任務是編著《管理會計》教材。

三、深耕《管理會計》

拿到最新的英文版的《管理會計》教材,李天民先生的最初想法是翻譯出版。當時,國内已經翻譯出版了兩本《管理會計》教材,但是專業詞彙翻譯不統一,最大的問題的是閱讀艱難(很多翻譯的通病),市場上幾乎沒有反響。李天民先生考慮再三,決定将外國教材中國化,在國外原著的基礎上編寫一部适合中國學生閱讀的教科書。1981年春,國内第一部《管理會計》教材正式出版,反響強烈,尤其是很多專業詞彙的中文翻譯因為用詞精确,被國内同行普遍認可接受,沿用至今,管理會計領域的很多專業詞彙由此定型統一。

1985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請李天民先生主講《管理會計》,并在CCTV播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也同步出版了李天民先生第二版的《管理會計》教材,之後幾年多次重印,數量超過百萬冊,影響很大,這本教材後來獲得了全國優秀教材獎。1993年春,我給山東省建材系統的财務人員講課,意外發現有很多國企的财務人員都知道李天民的大名,讀過他的《管理會計》。

1985年,李天民先生開始招收"外國會計理論與方法"專業的研究生,并且為研究生講授《管理會計研究》的課程,這是國内第一門"管理會計研究"課程。1994年,他把講課稿整理出版,國内第一部《管理會計研究》正式出版。

專業水平決定學術地位,李天民先生以他在管理會計領域的多項首創性成果奠定了其學術領袖地位,美國、英國、香港等學術界多次提供機票住宿等費用邀請其出國講學交流研究成果。1992年,國務院推出"國務院特供津貼專家"項目,财政部在分配給中央财政金融學院兩個名額之外,特地又戴帽下達了一個名額給李天民先生。由此,李天民先生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戴帽子下達的國家特供津貼專家。

2000年,我出差回北京,去看望他老人家,他拿出一部最新版的《現代管理會計》及配套習題集送我,無限惋惜地告訴我"老了,不搞研究了,不寫文章,也不寫書了"。

四、師生緣

成為李天民教授的門生,是我的榮幸。說起來,真的是有緣。

我在人民大學會計系讀本科時,用的教材幾乎全部是人大老師寫的,唯有《管理會計》 一書用的是李天民老師寫的教材,頗為意外。當時,除了李天民教授的《管理會計》,市場上還有廈門大學餘緒纓老師的、上财石人瑾老師的、北京經濟學院蔣岡老師的、從人大剛調到深圳大學的汪家佑老師的四種版本的《管理會計》教材。

我報考研究生時,可供選擇的北京院校有:既有會計學碩士點又有博士點的有财政部的财科所、人民大學會計系;隻有會計學碩士點沒有博士點的隻有中财、外經貿、北京商學院、北京經濟學院四所院校;其他首都的高校都沒有會計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甚至沒有本科的學士授予權。

同時,挑選适合我參考的考試科目。所有會計課中,我最怕《成本會計》,這門課實在太難學了。研究比較後發現,中财的“外國會計理論與方法”專業不用考《成本會計》,更驚喜的導師是李天民先生,大為驚喜,人大會計系以外的首都會計學教授中,當時我隻知道李天民和楊紀琬(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兩個人。

就是他,不需要猶豫了。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中财李天民教授的研究生。

當年,有76人報考他的研究生,最後隻有我和劉卉被錄取。劉卉是來自武漢大學的神童,曾經跳了三級,大三時英語六級考試武漢大學第二高分,19歲到中财讀研究生,而且,是當年中财全校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總分第一名。

我是趕了狗屎運才得以混入李門。狗屎運來自會計專業課,那年破天荒的用了英文考卷。當時,絕大多數高校沒有師資能講授《西方财務會計》,能用英文講授的更是極少。人民大學會計系的陳雲震老師要求我們用英語做作業、試卷也是全英文。

進了研究生考場,看到英文考卷,大吃一驚,有點暈眩,壓根兒想不到中财居然會出英文的專業課考卷,同時暗暗慶幸幸虧沒花時間複習專業課,憑着記憶,硬着頭皮,總算在結束前勉強做完了考卷。

出了考場,有點沮喪,随即給李天民先生寫了一封信,傾述仰慕之情,表達渴望成為李門弟子的強烈願望。

三月下旬的某一天,先收到考試成績單,後收到李天民教授的回信。盡管尚未收到複試通知書(四月下旬才收到),但是,他已經"書面"确認我是他的關門弟子了。

入學後才知道,這份英文專業課試卷把絕大多數優秀人才堵在李門之外,我是唯一的及格者,幸運幸運!要是專業課是中文考卷,估計有若幹人的總分比我高,我有可能被調劑到北京的其他高校。

從此之後的二十多年,中财外國會計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再也不敢用英文考卷了。

五、傳道解惑

研二時,李天民教授給我們會計系研究生講課。第一堂課,他花了近半個小時講"厚積薄發"的治學經驗,要求我們多花時間學習研究,而不是急于寫文章、出書、講課。

他是有備而來,當時,正值會計制度改革,原來用了幾十年的蘇聯式的會計核算體系在半年之内要換成适應市場經濟的西方會計體系,巨量的新會計制度培訓、考試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這群在校研究生也成了受益者,除了被拉到社會上去講解新會計制度,就是忙于編寫各種會計教材或考試輔導材料,最瘋狂的居然有素不相識的書商随機敲我們研究生宿舍的門要跟我們簽寫書的協議。

我們也認同厚積薄發,但是,賺錢的誘惑太大了,我出去講課,最高課酬是每小時100元,寫書每千字50元,當時研究生每個月的助學金隻有79元-131元不等(夠吃飯了)。

李天民教授知道我們心裡認可、行動不認可,繼續督促,明确告訴我現在還不是寫書、寫文章的時候。直至研三,他才叫我和劉卉合寫一篇論文,初稿完成後,他很滿意,并推薦給中國成本學會1993年度的年會,論文獲得中國成本學會的年度論文獎,發表在核心專業刊物。從此之後,他才鼓勵我寫文章去發表。

厚積薄發,李天民教授認為要從最高水平的地方吸取厚積的養分,他的講課稿是全英文的,因為這門課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在美國、英國,國内的論文他一般隻看标題,個别的才會去細讀。他對我們的要求也是如此。某天下午,在校園遇見他,我剛聽了财政部會計司某副司長關于會計改革的報告,他大不以為然,擔心我被這個"半吊子"的副司長誤導了,受此影響,我就沒有完整地讀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需要時才會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某一部分内容。比如,臨畢業前,為了多發表幾篇文章才去研讀了某些章節,當時一共發現了五個錯誤,突擊"炮制"了五篇文章,四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另一篇被退回,執行主編特地附信告知建議改投其他核心刊物,因為我的觀點與他們主編(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的觀點沖突。

畢業典禮後,李天民教授跟我說,我能在最後半年在專業核心刊物發表六篇論文,其中兩篇獲全國性的獎勵,說明水平已經不錯了,作為一個newcomer可以在國内行走江湖了。

我告訴他,我剛用英文寫了一篇的專業論文,關于LCM計價基礎的最佳确認方法,準備寄到美國去發表,請他審核一下。意料之中的拒絕,他建議我以後去美國、英國厚積幾年,再考慮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

(六)傳承後世

李天民教授一生坎坷,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導緻其學業中斷;到了1956年、1965年,先後從上海财經學院被調至鄭州糧食學校、連雲港某農村中學,由一名大學副教授變成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期間喪妻喪子,人生悲慘莫過于此。

1979年,由财政部的楊紀琬教授推薦,60歲的李天民先生調入剛剛複校的中央财政金融學院,才得以在北京安度晚年。

老當益壯的李天民老師在中财煥發了學術生涯的第二個春天,為中國大陸《管理會計》學科的引進、中國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我們中财赢得了學術界的尊重,管理會計學科也成為中财會計學院傳承多年的優勢學科。後來,中财的會計學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除了李爽教授、孟焰師兄和目前在崗的教授們的貢獻,也有李天民教授、魏振雄教授等老一代學者的曆史貢獻,以及我們中财會計學院幾十年生生不息的學術積澱。

李天民先生對中财的第二個貢獻,也是最大的貢獻,是向年輕一代展示了老一代知識分子嚴謹的學術風采,他拒絕不符合标準的教授申請,用實際行動捍衛學術的尊嚴,發出了獨立的聲音,給中财留下了教授治學的優良傳統。

中财是一個有着特殊曆史淵源的學校,幾十年的發展曆經坎坷。以李天民教授為首的老教授們專業的聲音奠定了中财學術地位的起點。經過了多年的沉澱和積累,進入新世紀,中财急劇發展、爆發式成長,成為國内一流的财經大學。

李天民教授百年之際,寫此文紀念。


Baidu
sogou